“春寒賜浴華清池,溫泉水滑洗凝脂。”這是中國唐朝大詩人白居易《長恨歌》中的詩句,描述唐玄宗與楊貴妃沐浴溫泉的場景,“貴妃出浴”隨之成為健康和保養的代名詞。實際上,早在中國秦始皇時期,為治療瘡傷而建“驪山湯”的浩大工程更是開創了中國泡溫泉之先河。溫泉養生也成為中國養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溫泉養生始于秦,盛于唐
溫泉是指地下涌出水溫度在25℃以上或每千克中含一定量的規定礦物質。溫泉用作養生的歷史由來已久,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孫曉生介紹說,根據記載,溫泉用于養生休閑起源于秦,盛行于唐。
秦始皇為治療瘡傷而建“驪山湯”開中國溫泉養生之先河。到唐代,皇帝從唐太宗開始,大多喜歡溫泉浴,唐高宗奎治有《過溫湯》詩。唐中宗李顯景龍三年十二月駕臨新豐溫宮,賜浴湯池,大臣們還紛紛獻詩,上官婉兒也賦絕句三首選獻,名為《駕幸新豐溫泉宮,獻詩三首》。而唐玄宗李隆基身體力行,把溫泉浴推向極盛。唐太宗御駕東征經過遼寧鞍山湯崗子溫泉,曾親率士兵泡溫泉,展開“浴戰活動”,以練兵和歡娛身心。“貴妃出浴”更是眾所周知的史料。
對于溫泉的養生作用,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撰寫的《水經注》有記載,31處溫泉。對各個溫泉的特點、礦物質、生物等情況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敘述,如有的溫泉有硫磺氣,有的有鹽氣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也有記載,溫泉還分類為朱砂泉、雄黃泉等,其中記載:“諸風筋骨攣縮,及肌皮頑痹,手足不遂,無眉發,疥癬諸疾,在皮膚骨節者,入浴。浴訖,當大虛憊,可隨病與藥,及飲食補養。非有病患,不宜輕入”。
從眾多古書記載中,我們可以看到泡溫泉不僅是當下流行的休閑養生方式,在過去也很受時人的歡迎。